国资赋能破局,天目药业终迎“摘帽”新生
健康之声
个人
2025-05-22 06:36:40
健康之声
阅读
A+ A-
历经五年退市风险警示的波折,杭州天目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目药业”,股票代码:600671.SH)迎来关键转折。5月16日,公司公告称,其股票将于5月19日停牌一天,并于5月20日复牌撤销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ST目药”恢复为“天目药业”,日涨跌幅限制由5%放宽至10%。这标志着这家曾被誉为“中国中药制剂第一股”的老牌药企,在崂山国资入主后完成阶段性救赎,正式重返资本市场正常交易轨道。
五年沉浮:从资本乱局到国资重整
天目药业的历史可追溯至1958年,1993年登陆上交所,成为杭州首家上市公司。其核心产品铁皮石斛、珍珠明目滴眼液等一度占据市场高地。然而,自2011年起,公司陷入资本漩涡:先是“并购教父”宋晓明通过长城国汇基金入主,随后因股东内斗易主湖南矿业资本;2016年长城集团接盘后,更因违规借款、资金占用等操作掏空上市公司,导致天目药业2020年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股价一度跌至4元以下。
至2023年,崂山区国资平台汇隆华泽斥资超11亿元,通过股权收购、董事会改组、管理层换血实现控股(持股29.99%),并启动“政府专班+国企治理”模式。国资入场后迅速推出三大举措:豁免9000万元债务释放流动性、提供超1亿元银行授信担保、专班督导重大经营决策。与此同时,公司推动组织架构改革,引入民企市场化机制,并在黄山投建新生产基地,计划2027年投产三条口服液生产线,破解产能瓶颈。
财务逆转:四年亏损终结,双中心战略落地
国资赋能效果立竿见影。财报显示,2024年天目药业营收达2.17亿元,同比飙升78.44%;归母净利润1524.58万元,终结连续四年亏损(2020-2023年累计亏损超1.76亿元)。2025年一季度延续增势,营收、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88.55%和152.4%。二级市场同步回应,年内股价涨幅近54%,5月16日收盘报13.52元/股,较历史低点翻逾三倍。
战略布局上,公司确立“青岛-杭州”双中心发展架构:2023年12月北方销售中心落户青岛崂山,剑指京津冀及东北市场;杭州总部则巩固长三角优势。这一布局与崂山区打造生物医药高地的规划深度契合——作为青岛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崂山已聚集海尔生物、黄海制药等企业,天目药业的加入将进一步补强中医药产业链。
隐忧未散:11亿投入如何兑现长期价值?
尽管摘帽成功,挑战依然存在。其一,崂山国资累计投入超11亿元,需通过后续经营兑现资本价值。当前公司产品仍依赖传统中药制剂,创新药布局尚未成形;其二,黄山基地投产需至2027年,短期内产能提升有限;其三,中药集采、医保控费等政策压力持续,行业竞争加剧。
对此,天目药业提出“三大战役”(摘帽、技改、资产优化)和“三大行动”(战略引领、利润提升、凝心聚力),计划通过研发新品、拓展电商渠道、整合亏损资产突围。分析认为,国资背景带来的资源协同与民企市场化机制的结合,或成其差异化竞争力。
天目药业的“摘帽”不仅是企业自救的里程碑,更为困境上市公司提供了“国资重整+市场化改造”的转型样本。随着A股退市新规趋严,此类案例或将频繁上演。对于崂山国资而言,盘活天目药业仅是第一步,如何借其深化青岛医药产业布局,培育新质生产力,才是长远价值的试金石。市场期待,这家66岁药企能在国资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重现“老字号”荣光。
健康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健康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健康号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邮箱:kangNEWS@163.com
IP属地:河北
最新文章
精选
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