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消费金融贷款实际年化利率高达37.6%,涉嫌规避监管红线
九州评论
个人
2025-03-04 09:05:09
九州评论
阅读
A+ A-
近期,中原消费金融因涉嫌变相抬高贷款利率、违规收取高额担保费、过度催收等问题,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尽管该公司在2023年仍被冠以“年度卓越消费金融公司”称号,但其运作方式正遭到舆论质疑,甚至可能面临更严格的监管审查。
贷款年化利率远超监管红线,巧立名目变相加息
根据消金社曝光的案例,一名用户于2024年3月通过“易得花”向中原消费金融贷款9000元,分12个月还款,标称年化利率24%,月供848.25元。但首月还款时,该用户发现银行卡被自动扣除1225.9元的“担保费”。经过计算,这笔贷款的担保费率高达13.6%,使得实际综合年化利率高达37.6%,远超2021年监管部门要求消费金融公司将年化利率控制在24%以内的指导红线。
这意味着,中原消费金融通过“借道”担保公司,绕开了利率上限,将其高息贷款包装成“合规产品”。 用户在申请贷款时,并未明确知晓担保费的存在,更未意识到其真实负担远超市场一般贷款利率水平。
这一操作手法类似于“砍头息”,即贷款机构在放款时通过收取各种名目费用,变相提高贷款成本。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借款人的财务状况,也可能引发监管部门的进一步调查。
过度催收曝光:AI催收与人工威胁交替上阵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中原消费金融的投诉已经突破12000条,其中涉及暴力催收、电话骚扰、通讯录轰炸等行为的投诉数量逐渐增加。
据借款人反馈,AI机器人催收已成为主流催收手段,一旦借款人逾期,系统便会立即执行严格的自动化催收流程:逾期一天,即启动通讯录批量通知,向借款人的亲友发送催收短信;逾期三天,催收强度升级,AI机器人持续拨打借款人电话;逾期一周以上,则可能被转交至人工催收,部分用户称遭遇了威胁性电话,甚至扬言“上门催收”。
虽然AI催收减少了人工成本,但其不懂人性、机械执行催收指令,导致许多借款人陷入持续骚扰。而人工催收手段的升级,更是让借款人倍感压力。
这些催收方式与近年来监管部门三令五申严禁的“软暴力催收”高度吻合,一旦监管机构介入调查,中原消费金融可能面临高额罚款甚至业务整改的风险。
中原银行股权频遭拍卖,母公司风险蔓延至消金业务
近期,阿里司法拍卖平台上连续出现多笔中原银行股权拍卖信息:2024年2月13日,拍卖金额合计约6亿元;2023年11月,涉及2.77亿股股份的拍卖因无人接盘而流拍。
这些股权拍卖主要源于中原银行吸收合并平顶山银行、洛阳银行、焦作中旅银行后的债务问题。频繁的股权拍卖,反映出中原银行的资本流动性压力,同时也削弱了市场信心。
更值得警惕的是,作为中原银行的全资子公司,中原消费金融的资金来源、流动性状况都与母公司息息相关。2023年,中原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环比上升11个基点(BP)至2.04%,2024年上半年进一步攀升至2.08%,同时逾期贷款率高达3.83%,显现出该行信贷质量恶化的趋势。
当母行本身的资产质量堪忧,市场对其消费金融子公司的未来自然更为谨慎。 若中原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持续下降,中原消费金融的资金链也可能承压,甚至影响其放贷能力。
高额罚息、诱导性宣传:普惠金融还是债务陷阱?
中原消费金融以“小额分散、普惠金融”为定位,但其营销策略却屡遭诟病:以“日息0.03%”宣传产品,却未明确复利计算方式,导致借款人实际支付的利率远超宣传值;在贷款申请过程中,未明确告知“担保费”,让借款人误以为贷款利率仅24%,但最终支付成本高达37.6%。
这种“利率幻觉”让很多借款人陷入“隐性高息”网贷,等到真正还款时才发现,自己早已支付了超高额费用。
同时,2024年中原消费金融频繁因“过度催收”登上投诉榜,其催收方式已成为业内的“反面典型”,进一步影响了公司品牌声誉。
2021年,监管部门已明确要求消费金融公司将年化利率控制在24%以内,但中原消费金融通过“担保费”模式变相突破监管红线。目前,已有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因类似问题被查:2023年,某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因违规收取综合费用,被银保监会处罚数百万元;2024年,已有多家消金公司因催收问题被点名通报,监管力度正在逐步加强。
在当前环境下,中原消费金融若不主动调整运营模式,未来可能成为监管整顿的“重点目标”,甚至影响其未来的业务扩展和资本市场融资能力。
作为河南省唯一一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原消费金融本应承担起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社会责任。然而,近年来其高息、催收、隐性收费等争议,让市场对其合规性和商业模式产生了严重质疑。
据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面对监管趋严、行业洗牌的趋势,中原消费金融需要采取以下措施自救:1. 降低综合贷款成本,取消隐性担保费用,严格遵守24%年化利率上限;2. 优化催收方式,杜绝暴力催收,严格按照监管要求执行合规催收;3. 增强信息透明度,向用户清晰展示贷款真实利率及成本,避免“利率幻觉”误导用户;4. 强化资本储备,防范母行资金风险外溢,确保公司流动性稳定。
若中原消费金融继续沿用高息+催收模式,不仅合规风险加剧,还可能面临市场份额下滑,甚至被监管部门采取更严厉的执法行动。在消费金融行业加速洗牌的当下,中原消费金融的未来,已然充满不确定性。
IP属地:北京
最新文章
精选
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