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发股份高层变动与上海市场困境:千亿房企的增长隐忧
经济格局
个人
2025-04-27 08:12:58
经济格局
阅读
A+ A-
在房地产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具有深厚珠海国资背景的“华发系”近期动作频频,引发市场广泛关注。近半个月前,格力地产控股股东“珠海投控”被整体无偿划转到华发集团麾下,使得华发集团一举拥有华发股份和格力地产两家A股地产平台。然而,这看似强大的布局背后,实则暗藏着复杂的资本运作与战略调整。
实际上,珠海国资早已在谋划一盘大棋。历经近1年多的资本重组,格力地产即将变身“珠免集团”,自身的房地产业务也将逐步从上市平台剥离出去。近日,格力地产、华发股份核心高管密集变动。格力地产董事长陈辉因工作调动辞职,同时提名华发背景的郭凌勇、李向东进入董事会。出生于1973年的郭凌勇,身兼珠海华发城市运营投资公司董事长,华发股份董事局副主席、执行副总裁,珠海投控党委书记、董事长等要职。李向东出生于1968年,现任华发股份首席配套官,华发商管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等。陈辉曾是珠海免税集团前任董事长,2022年10月被“空降”至格力地产,如今重组借壳已完成,其使命也已达成。
从重大资产重组细节来看,格力地产收购了珠海免税51%股权,同时剥离非珠海区域的房地产业务且计划5年内彻底退出房地产。即将变身“珠免集团”的格力地产,战略定位将转向以免税业务为核心,围绕大消费产业链的运营、投资等。如今“华发背景”两位重要高管进入,格力地产连亏3年后,能否实现扭亏且持续盈利仍有待观察。
与此同时,华发股份也披露了公司常务执行副总裁俞卫国、执行副总裁张驰、财务总监罗彬均以“个人原因”辞职。其中,俞卫国、张驰算是华发“老臣级”一线核心高管。俞卫国2004年5月以财务总监身份进入华发股份,此后一路晋升,2021年5月卸掉“财务负责人”一职。张驰于2015年8月底进入华发股份,2017年6月初被晋升为执行副总裁,一直干到此次辞任。这3位核心高管辞职并腾出位置后,华发股份从内部高管中提拔张巍、叶宁担任执行副总裁,杨拥军担任财务总监。从华发股份此次高层“大换血”的年龄结构看,张巍、叶宁及杨拥军普遍要年轻些,可看出其在市场转型巨大压力面前“急于求变”的心理。
在市场表现方面,据克而瑞监测统计,2024年华发股份实现全口径销售额1054.4亿元,排名第10位,成为房企销售TOP10的新守门员,权益销售额692.4亿元,排名第9位。2020年华发股份已首破千亿销售额大关,但当时千亿房企众多,其排名并不显眼。这几年,华发股份左冲右突,逆市迅猛拿地扩张规模,去年以千亿销售额杀进地产前十,不可谓不猛。
然而,规模的扩张并未带来业绩的齐头并进。2024年,华发股份实现营收599.9亿元,同比下降16.8%;归母净利润9.5亿元,同比下降48.2%,业绩“双跌”被暴击。其中,华东区域营收219.3亿元,同比明显下滑29.28%,毛利率只有9.34%,同比下滑4.32个百分点。去年,华发股份实现经营性净现金流近159亿元,同比骤降了68.5%,遭遇近7年来首降,其解释说是销售回款等下降;筹资净现金流-54.2亿元,较上年同期净流入114.4亿元暴降147.4%,致使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29亿元,较上年-75.2亿元进一步恶化。截至去年底,华发股份手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325.65亿元,较上年底减少约129亿元,短期借款34.8亿元,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200.4亿元,从会计数据看,现金虽能覆盖短期债务偿付,但压力依旧很大。这也不难解释为何今年4月中旬,华发股份仍执意要发行可转债,原计划募资55亿元,如今被砍到48亿元且全部投到上海、无锡和珠海3个住宅项目上,被砍掉的是7亿元补充流动资金安排。
值得注意的是,华发在上海市场的表现堪称跌宕起伏。在各家央国企都在上海争抢地王的2025年,珠海国企华发在上海却来了个“急刹车”。2024年,华发上海全口径销售金额122.67亿元,较2023年的301.29亿元下跌近60%,排名直接从第四跌至十六,操盘金额更是从2023年的289.36亿元直接跌到38.5亿元,排名从第三跌到四十二,堪称“蹦迪式”下跌。2025年一季度,华发在上海的销售虽有一点恢复的迹象,全口径销售金额44.97亿元,排名回升到第十三,操盘金额17.22亿元,排名第十九,但从拿地情况看,后续销售恢复情况仍不容乐观。华发在上海的拿地高峰在2022年,当年以219.09亿元的拿地权益金额位列上海第一,2023年拿地权益金额130.06亿元,到2024年,华发在上海仅在闵行古美联合拿地一幅,且华发只拥有该项目26.01%的权益。
华发在上海市场曾有过高光时刻。2023年1 - 7月上海房企销售排行榜上,华发曾短暂坐上第二的位置,同期仅上海一座城市就给华发控股贡献了超过三成的销售业绩。华发在上海的崛起,始于与华润一起开发的静安府,此后在2022年民企退潮时抓住市场机会大手笔拿地,并接连打造了多个屡次触发积分的红盘,多个项目在各自所在板块实现成交第一。
但这样的辉煌在2024年戛然而止。2024年上海楼市分化明显,华发拿地策略出现问题,拿地区域基本都在郊区甚至远郊,导致大量项目卖不动,库存积压严重。以松江洞泾的华发海上都荟项目为例,2023年华发斥资约70.6亿元独立竞得,溢价率10%触顶。该项目虽为松江唯一的双地铁盘,却存在周边环境不佳、距离公墓较近、大货车出没频繁等问题,商业规划也尚未落实。2024年3月首开315套房源,认购率仅36%,后续加推多次因认购数较少取消摇号,目前去化率约65%,而项目可售套数总计2733户,成为华发上海高库存的最大拖累。同样,华发在浦东周浦的项目华发观澜半岛也面临销售困境,2024年9月首开认购率约34%,10月加推因认购客户少取消摇号,当前去化率约76%。
除了拿地策略失误,短时间内快速扩张也暴露了华发在产品上的短板。2024年交房时,多个项目被爆出质量问题和减配质疑。闵行颛桥华发四季半岛精装新房交付不满两个月,就被业主爆料厨房漏水、厨柜开裂等一大堆质量问题。唐镇的“超级网红盘”华发半岛华庭被传“剪力墙里塞砖头”,虽华发作了沟通解释,但仍未化解业主质疑,还被爆料减配13亿元,实景与宣传相差甚远,业主纷纷拒绝预看房。华发独立操盘的古美华府预看房时,也被业主发现大门减配、房屋裂缝等诸多问题,引发强烈不满。这些曾经的红盘,如今却因产品问题陷入信任危机,使得华发在上海市场的口碑彻底崩塌。
曾经的增长引擎上海市场如今陷入困境,华发股份在高层变动与市场压力下,未来将如何破局,是继续在全国范围内扩张寻找新的增长点,还是聚焦产品与服务提升,修复在上海等重点市场的口碑,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市场正拭目以待。
IP属地:北京
最新文章
精选
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