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药加速退出公立医院,患者如何应对?|华夏健康网观察
健康中国
企业
2025-01-16 20:18:09
华夏健康网观察
阅读
A+ A-
策划|华夏健康网
编辑|张泽明
近年来,进口药在中国公立医院市场的占有率持续下降,越来越多的知名进口药因无法适应药品集采和医保改革的市场规则而选择退出。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患者的用药选择,也引发了社会对药品价格、质量和疗效的广泛关注。
进口药加速退出:为何如此?
进口药退出公立医院的主要原因,集中在以下几点:1. 集采压力下,价格竞争难敌仿制药
自2018年国家推行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以来,药品价格如“跳楼机”般急剧下降。进口原研药由于研发成本高,价格本就偏高,很难与国产仿制药在低价竞争中抗衡。例如,在第十批药品集采中,平均降幅超过70%,甚至有药品价格降幅超过90%。许多进口药因报价过高,无法入选集采名单,逐渐丧失在公立医院的市场。
2. 医保支付改革抑制高价药使用。近年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如DRG/DIP(按病种付费)等机制推行,给公立医院使用高价进口药带来阻碍。医院若开出高价药,会导致治疗费用超出医保预算,不仅患者自付比例提高,医院还需自行承担亏损。因此,公立医院更倾向于选择低价仿制药。
3. 撤网风险加剧进口药退出速度。进口药品价格居高不下,也面临被地方医保采购平台撤网的风险。例如,辉瑞的阿奇霉素因未降价,今年已在部分省份的医保目录中被移除。一旦撤网,该药品将难以在当地医院获取,进一步削弱了其市场份额。
知名进口药逐步消失,患者何去何从?
2024年以来,多款耳熟能详的进口药逐渐退出中国市场。例如,治疗多动症的择思达、祛痰药沐舒坦等,均因仿制药的价格优势而被集采挤出。而像阿奇霉素这类广泛使用的进口药,如今也难觅踪影。
面对这种局面,患者的用药选择主要集中在国产仿制药上。然而,部分患者对于仿制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仍存疑虑,尤其是在治疗罕见病、癌症等领域,原研药仍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仿制药质量是否能替代进口原研药?
仿制药要想进入集采名单,需通过严格的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证明其在药学等效和生物等效方面与原研药无异。截至目前,已有63种药品通过了真实世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仿制药在疗效上与原研药等效。然而,临床医生指出,即便如此,仿制药在吸收速度、辅料成分等细节上,仍可能与原研药存在差距。
一位三甲医院医生建议患者:“如仿制药能有效控制病情,价格更亲民,当然可以选择。但若效果不佳或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更换为原研药或其他适合的药物。”
进口药的未来:真的会退出中国市场吗?
尽管进口药正在退出公立医院,但断言其将彻底退出中国市场为时尚早。一些高端药品,如肿瘤药、神经系统药物以及罕见病治疗药物,仍在国内保持重要地位。例如,2024年,全球首创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迈凡妥和减重药司美格鲁肽等新品已获批进入中国市场。
庞大的患者需求,依然是吸引外企布局中国的关键因素。同时,中国本土药企也在积极创新转型。2024年,中国国产创新药市场规模已突破1000亿元,在研新药数量位列全球第二。
患者如何应对进口药的“撤退”?
对于普通患者而言,进口药退出公立医院的影响不可忽视,但也不必过度恐慌:1. 信任仿制药:大多数仿制药已通过严格的疗效验证,价格更低,覆盖更广。2. 多渠道购药:对于确需原研药的患者,可通过院外药店或线上购药平台获取。
3. 关注国产创新药:未来,随着国内药企创新能力提升,患者将有更多国产高品质药物可选择。
进口药退出公立医院,是集采和医保改革推动下的市场选择,但也为国内药企创新带来机遇。在降药价和保质量的平衡点上,如何提升公众对国产仿制药的信任,同时推动国产药企向创新型转型,仍是未来亟需破解的难题。毕竟,药品不仅是商品,更是维系生命与健康的保障。
IP属地:北京
最新文章
精选
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