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升”背后的隐忧:华夏银行转型之路仍任重道远
经济格局
个人
2025-04-24 08:15:53
经济格局
阅读
A+ A-
作为全国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的华夏银行,尽管在2024年实现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双增长”,暂别连续两年“增利不增收”的尴尬局面,但从其年报细读来看,这份看似亮眼的“成绩单”掩盖不了其在资产质量、盈利结构、区域布局、合规管理及人事稳定等方面暴露出的深层次困局。
业绩“抬头”靠投资,信贷主业压力不减
根据2024年年报,华夏银行实现营业收入971.46亿元,同比增长4.23%;归母净利润276.76亿元,同比增长4.98%。这也是继2022、2023年收入连续负增长后,华夏银行首次实现“业绩双升”。然而,从收入构成看,其最大收入来源——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11.89%至620.63亿元,在总营收中的占比降至64%。
关键的“救命稻草”来自于投资收益。在债券市场火爆背景下,华夏银行加大交易力度,实现投资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同比暴增93.78%,达243.82亿元,抵消了利息收入下滑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见,2024年的业绩增长,更多得益于资本市场的短期波动红利,而非信贷主业的可持续增长。
区域失衡严重,东北与粤港澳“拖后腿”
尽管大本营京津冀地区表现强劲,实现营业利润增长65.79%,但东北和粤港澳大湾区两地却合计亏损34亿元,成为拖累整体业绩的重灾区。其中,东北地区受限于产业转型和人口流失问题,经济复苏乏力;而粤港澳大湾区虽经济活跃,但华夏银行未能充分嵌入主流产业链条,反而在处置存量不良中加剧亏损。
除京津冀外,长三角、中东部、西部等多个重点区域也出现营收负增长,凸显其全国布局的结构性弱点。区域经营能力的参差不齐,既制约了整体利润贡献,也削弱了其与招商、兴业、浦发等全国性股份行的竞争力。
净息差持续下行,盈利模式待转型
2024年,华夏银行净息差降至1.59%,同比下降23个基点,反映出银行在资金运用与成本控制方面的双重压力。贷款增速仅为2.46%,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表明其信贷扩张能力和风险偏好趋于保守,亦可能反映出市场有效信贷需求不足。
而在非息收入方面,华夏银行尽管正加快拓展金融市场、财富管理等业务,但专业能力不足、竞争压力大,尚未形成稳定增长引擎,非息收入占比提升进程缓慢,整体盈利结构仍然单一。
资产质量承压,零售风险敞口扩大
尽管2024年华夏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近9年低位,但按揭贷款不良率上升43个基点至1.8%,消费贷和信用卡业务风险亦在扩大,表明其零售端资产质量仍面临挑战。更关键的是,该行拨备覆盖率仍处行业偏低水平,一旦经济环境恶化或风险暴露加剧,其抵御冲击能力相对薄弱。
2024年华夏银行全年累计收到25张监管罚单,罚款总额逾1900万元,其中多数涉及信贷、票据、内部控制等核心业务领域。2025年第一季度,仅3个月时间内就新增罚单8张,处罚金额高达960万元,频率之高在股份行中属罕见。
典型案例如长治分行贷前调查不尽职、宁波分行贷款和票据业务管理不审慎等,均反映出该行内部风控机制存在漏洞,内控体系“失守”。频繁违规不仅影响经营合规性,也直接损害其市场声誉和用户信任。
管理层动荡亦是华夏银行近年来的“常态”。仅2024年内,行长岗位两次更迭,监事会主席、副行长等关键岗位也相继变动。2025年初,董事长李民吉上任仅38天即突然辞职,由原北京银行行长杨书剑接任。高层频繁更换,不仅影响内部稳定,更使战略方向缺乏持续性与落地力。
破局之道:从“挣快钱”到“强主业”
纵观华夏银行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其短期内实现的“双升”只是阶段性表现。投资收益无法长期依赖,合规风险频发、资产质量不稳、经营版图失衡,均对其未来发展构成掣肘。
新任党委书记杨书剑曾在北京银行期间推动零售转型与内控升级,被寄望带领华夏银行走出困境。未来,提升信贷业务质量、强化区域协同布局、加快非息收入增长、重塑风控合规体系,将是他面临的四大命题。
表面“业绩回暖”,实则问题重重,华夏银行正在一条布满荆棘的转型道路上摸索前行。在宏观经济不确定、行业监管趋严、金融科技变革的大势之下,唯有从“挣快钱”转向“强主业”、从“避风险”转向“建能力”,才能真正破局而立,赢得市场和用户的信任。
IP属地:北京
最新文章
精选
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