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医药:债务重压下的挣扎,转型能否挽救危局?
爱健康
个人
2025-03-18 08:37:53
爱健康
阅读
A+ A-
近年来,复星医药(600196.SH,02196.HK)经历了从快速扩张到被迫收缩的剧烈转型,公司业绩波动明显,财务状况堪忧,市场信心大幅动摇。尽管管理层试图通过剥离非核心资产来缓解经营压力,但大规模的债务、频繁的担保、核心高管流失以及业务方向的不确定性,使复星医药未来的成长性仍然充满疑问。
净利润承压,五个季度下滑后能否维持反弹?
复星医药的净利润在连续五个季度下滑后,2024年第三季度同比增长55.43%,结束了长期的下滑趋势。然而,这一增长并非源于主营业务的强劲复苏,而更多是由于资产剥离带来的财务调整。实际上,2022年和2024年前三季度的利润下滑,主要归因于投资收益的减少,而非制药主业的增长乏力。
近年来,复星医药大举投资海外市场,试图通过出海寻找新的增长点。然而,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仿制药面临激烈价格战,而创新药研发周期长、成功率低,公司难以迅速打开局面。在国内市场,集采政策持续压缩药企利润空间,使得复星医药在国内外市场均面临挑战。
债务高企,财务风险突出
截至2024年9月末,复星医药的货币资金为135.08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21.22亿元,而同期短期借款高达186.80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50.05亿元,长期借款96.30亿元。也就是说,公司短期负债已经远超其可动用的现金流。如此高的债务压力,使得复星医药不得不依赖资产出售和外部融资来维持运营。
更值得关注的是,复星医药长期以来对外担保金额过高,甚至一度超过股东净资产的70%。2025年初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公司就发布了超过20条担保公告。2023年,公司对18家子公司的担保额度从5000万元到110亿元不等,担保时间长达3-15年。这种高额担保使得复星医药的财务状况更为脆弱,潜在风险巨大。
核心高管密集出走,管理层动荡加剧不确定性
在业务转型的关键时刻,复星医药的管理层出现了严重的人事震荡。2024年以来,已有6名高管相继离职,包括前执行总裁梅璟萍、前副总裁袁宁、前副总裁张跃建、前非执行董事姚方、前副总裁徐爱华、前执行总裁李胜利。这种密集的高管变动,可能会对公司的战略执行和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打击市场信心。
私有化与分拆上市的矛盾操作
复星医药目前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资本运作方式:一方面私有化复星旅文,另一方面又计划推动复星健康上市。然而,复星健康仍未实现盈利,其IPO前景并不明朗。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复星健康的净利润分别为-1.45亿元和-5987万元。复星健康在IPO前的亏损状态,使市场对其未来盈利能力持怀疑态度。
市值蒸发超千亿,市场信心严重受挫
截至2025年3月11日,复星医药A股股价报收24.90元/股,总市值为665亿元,较历史高点跌超70%,市值蒸发1400亿元。港股方面,公司股价较巅峰时期下跌超80%,市值蒸发超2000亿港元。这一系列的下跌反映了市场对复星医药长期增长潜力和财务稳健性的质疑。
此外,复星医药的控股股东近年来频繁质押股权筹资,最高时质押比例曾超过70%。如果公司无法持续改善业绩,未来股东质押风险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引发市场更大波动。
创新药赛道难言乐观,巨额投入或成“无底洞”
尽管复星医药在CAR-T疗法、新冠药物代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创新药的高投入、高风险仍然让公司承受巨大压力。公司投资了众多早期生物医药企业,其中许多项目仍处于临床前期或I/II期阶段,而真正能进入市场的创新药成功率不足5%。这些投资在未来几年内可能需要大规模计提减值,进而拖累整体业绩。
复星医药能否走出困境?
复星医药正处于历史性的调整期,剥离非核心资产、减少债务压力、聚焦主业是其当前的主要策略。然而,公司仍然面临高额负债、财务风险、管理层震荡以及业务模式转型的巨大挑战。即便短期利润出现改善,但如果无法真正实现业务增长、优化资本结构,复星医药的未来依旧充满不确定性。
对于投资者而言,复星医药的高风险属性不容忽视。在转型能否成功尚未可知的情况下,公司市值能否回到1500亿元、股价能否冲击55元仍然是未知数。当前,公司仍然处于债务缠身、资产缩水、管理层不稳定的漩涡中,未来一两年将是其成败的关键时期。
IP属地:上海
最新文章
精选
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