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应龙“翻车”:多重危机下的“中华老字号”还能挺多久?
一点健康
个人
2025-03-31 08:32:38
一点健康
阅读
A+ A-
2025年3月,马应龙(600993.SH)再次陷入信任危机。自“艾草泡脚包”被曝菌群严重超标到旗下药房卷入医保套现、网售处方药违法行为被多次点名,再到其历史上劣药、虚开发票等多项违规记录被重新翻出,一系列事件持续发酵,将这家拥有400余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企业推至风口浪尖。
泡脚包检出大肠菌群,大健康业务受质疑
3月15日,澎湃新闻曝光包括马应龙在内的多个足浴包品牌产品被检测出细菌严重超标,部分样本甚至检出大肠菌群。这些产品长期以“中药养生”“安全温和”等宣传口径赢得大量消费者信任,却在基本安全红线上失守,引发市场哗然。
值得注意的是,这款艾叶艾草泡脚包正是马应龙近年来大力发展的“大健康”业务重点品类之一。财报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马应龙大健康业务营收同比增长超50%,成为投资者重点关注的新增长极。如今质量问题曝光,无异于重击核心扩张战略。
目前,该产品仍在淘宝、京东等平台正常销售,评论区依然活跃,反映出平台监管和企业召回机制的双重失守。
子公司药房“骗保”被央视点名,涉嫌非法套现医保资金
比起泡脚包事件带来的舆论冲击,央视“3·15”调查中曝出的医保套现乱象更可能对马应龙构成实质性合规风险。
据央视报道,马应龙控股80%的武汉马应龙大药房连锁公司旗下两家门店,涉嫌参与“高价收药”“医保变现”等违法行为。短短三个月内,一家门店白蛋白销售291盒(2024年全年仅47盒),球蛋白销量达802盒,占门店销售总额的50%以上,异常明显。
央视明确指出,该行为涉嫌套现医保统筹基金,目前武汉医保、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已介入调查。
值得警惕的是,马应龙作为上市公司,却未对此发布任何公告,亦未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作出回应,违反了《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中对“重大事项”的披露义务,涉嫌信披不充分。
违规记录频现,药品质量与合规风控堪忧
本次危机并非马应龙第一次“出事”。2020年,马应龙生产的“红霉素软膏”因含量不合格被北京市药检所点名;2017年,“地奥司明片”同样因“含量测定不合格”被通报;2022年,有用户在黑猫投诉平台举报马应龙眼罩使用后眼部烫伤;2024年,消费者投诉达泊西汀药效无效且退款难,马应龙大药房客服回应“因人而异”引发众怒;此外,旗下药房还因网售处方药被市场监管局行政处罚,违反《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
不仅如此,据武汉税务局披露,马应龙还曾接受一家酒店管理公司开具的虚开发票,涉嫌违反《发票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三十七条规定,或面临5万至50万元不等的行政罚款,甚至可能被追究刑责。
财报依旧亮眼,危机或被低估
尽管风波不断,马应龙2024年前三季度依然交出一份增长稳健的成绩单: 营收:27.92亿元,同比增长14.13%;归母净利润:4.58亿元,同比增长9.35%; 扣非净利润:4.49亿元,同比增长24.62%;流动比率达4.777,资产负债率仅19.4%
但亮眼数据背后,是销售费用高企、子公司合规隐患、产品线安全问题的三重压力。值得警惕的是,大健康业务增长动力是否具备可持续性,正在受到市场广泛质疑。
资本市场静默,监管审查恐“后发制人”
截至目前,马应龙方面尚未针对上述一系列问题做出公开回应。若调查结果坐实违法违规行为,企业将面临: 药监局/医保局等主管部门行政罚款、暂停销售等处罚;二级市场监管可能要求补充信息披露;投资者信心流失,股价面临系统性回调压力。
而作为公众公司,在屡屡踩线甚至踩红线的今天,马应龙已经不再是“那个只做痔疮膏”的老字号企业,更应担负起公众责任与合规底线。
从“菊花老字号”到“大健康代表”,马应龙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品牌拓展和战略升级。但企业真正的护城河,从来不是故事和销量,而是产品的底线、治理的规则,以及对消费者与投资者的敬畏之心。
而如今的马应龙,看似依然“老字号”,实则已经踩在了现代企业治理的雷区边缘。
资本市场不会容忍一个“赚钱靠忽悠,风控靠侥幸”的上市企业太久。
IP属地:北京
最新文章
精选
热榜